拗柴
踝關節扭傷 (Ankle sprain)
香港人慣常稱做「拗柴」。是足踝關節因過分扭動,令到保護關節的3組靭帶受傷並引發痛症,「柴」在這裏可以指韌帶。

~先了解<足踝關節>組成部分~
主要由3塊大骨頭組成:
首先構成小腿主幹,支撐身體重量是最粗的脛骨(Tibia);在脛骨側邊平排,是一條又幼又長的腓骨(Fibula),其作用像槓桿原理去輔助腿部活動;最後還有和跟腳掌連接的距骨(Talus)。

脛骨末端(近腳眼位置)有3組富彈性的韌帶包圍外側,分別是前距腓韌帶(An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, ATFL)、後距腓韌帶(Pos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, PTFL)、以及跟腓韌帶(Calcaneofibular Ligament, CFL)。

韌帶就好似一條穩定而堅韌的橡筋,有固定鉸位(Joint)的作用,保護腳鉸避免過度的扭動而出現可能嚴重受傷或脫鉸的情況。 「拗柴」就是當腳掌扭動超過了韌帶可承受的幅度,韌帶隨即出現不同程度的撕裂。 超過八成拗柴屬於「內拗」,即是受傷時腳底朝內,腳腕向外屈曲,腓骨向外則加壓,令到前距腓韌帶突然大幅拉伸而受傷。 劇烈運動會增加受傷風險,例如籃球、足球一類需要跳躍或左右跨步的運動,以及經常上落斜路的行山遠足等。此外,女士們穿高跟鞋遇上路面不平,亦容易弄傷踝關節韌帶。
如何判斷韌帶撕裂傷勢?
扭傷後如何處理?
韌帶撕裂可粗略分成3個程度: 輕度扭傷會出現疼痛、腫脹、瘀血積聚,但仍可站立或慢慢步行。 中度扭傷代表部分韌帶斷裂,疼痛、腫脹和瘀血增加,步行甚至站立也異常困難。 嚴重撕裂則代表韌帶已斷裂分離,喪失保護腳踝的功能,腳踝關節可能變形,甚至出現骨折,傷者無法步行。 足球比賽中經常出現這個畫面:球員扭傷後隊醫即場噴「神仙水」(冰涼鎮痛噴霧)於患處,球員起身繼續比賽。
重點強調~!!!! 隊醫是受過運動創傷等專業訓練,才可以作出臨場決定。 一般人對扭傷不能掉以輕心,不要以為捽幾下、行多幾步鬆返就冇事!!! 遇到急性扭傷,醫護人員會先詢問受傷過程,再以按壓及目測傷者反應去判斷傷勢,或使用手提儀器檢查骨折。
RCCPhysio提供專業的物理治療服務,幫助患者處理各類韌帶撕裂和踝關節扭傷的問題。透過專業治療,包括針對性的運動和手法治療,我們能夠有效地幫助患者進行踝關節復健,減少髖關節問題的發生。 如果您有髖關節撕裂或韌帶扭傷膝蓋等問題,建議及早尋求專業治療。
RCCPhysio位於彌敦道的診所將為您提供全面的診斷和治療方案,幫助您重獲健康。
渥太華踝關節規則」(Ottawa Ankle Rule)
~其中一個簡單且快速的方法判是否有骨折~
如果出現以下任何一樣症狀就需要進一步檢查:
1. 脛骨末端,近足踝後則對上6cm範圍疼痛;
2. 第五蹠骨基部,腳掌外則突出位置疼痛;
3. 腳面舟狀骨位置疼痛;或
4. 行走少於4步。
扭傷後如何處理?
坊間有「RICE」口訣教導大家護理步驟
Rest: 受傷後就算已消腫都應該盡量休息,避免傷勢惡化。
Ice packing: 急性扭傷,24小時內可以每2小時冷敷患處15至20分鐘,減低痛楚,消除腫脹。之後改以熱敷紓緩痛楚,增加血液循環幫助復原。
Compression: 可選擇以繃帶或彈性襪保裹傷處,固定踝關節減小移動。建議受傷後一個月內繼續以彈性襪保護足踝,因為未康復的韌帶會失去固定踝關節的功能,任由活動可能出現重複拗柴的情況。
Elevation: 抬高傷肢,有助減少腫脹。